2022111201人民日报文稿汇编(10篇)

2022-11-12 10:52:26 135

文章导读

2022111201人民日报文稿汇编(10篇)。


image.png

让青年科研人员“轻装上阵”(纵横)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

此次行动被称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3.0。从2018年开始,相关部门已经连续开展多轮减负专项行动。其中,专项行动1.0主要是围绕减表格、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等问题,2.0则聚焦部署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等行动,3.0瞄准的是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等问题。减负行动从1.03.0,不断向纵深推进,体现了相关部门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决心。

青年时期正是人生中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旺盛的时期。这几年,相关部门有意识改变论资排辈的科研生态,但仍然还有许多青年人奔波于“跑经费”“争项目”,很少有挑大梁、当主角的机会。这次《通知》规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的青年人才比例,并且规定一些机构的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就是要千方百计搭平台、拓空间,帮助青年人才尽展其才、圆梦出彩。

培养青年科研人才,要让他们真正从繁杂事务中抽离出来,回归科研主业。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不断清理“四唯”,特别是破除“唯论文”倾向,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但是,青年科研人员依然面临考核评价周期短、程序过于频繁等问题,“白天忙杂事,晚上搞科研”也是常态。《通知》指出,要合理评价青年科研人员实际工作贡献,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等。这有利于让他们从应付行政事务的纷繁复杂中解脱出来,有更多时间探索真理。

培养青年科研人才犹如孵苗育秧,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焦虑。一项针对我国超过1万名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定比例的科技工作者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这背后既有实际收入、社会地位与期望存在较大落差的原因,也存在部分科研人员出现了认知偏差和心理问题。《通知》明确提出,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这一举措有助于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回应了大家的期待。

要想在科学事业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就要不拘一格发现并任用优秀人才。期待相关单位都能贯彻落实新政策,让有能力的青年科研人员大展作为,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一心为飞天(暖闻热评)

 

【人物】“八一勋章”获得者聂海胜

【故事】聂海胜,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1996年,聂海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1998年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24年来,他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圆满完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2005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2021年荣获“一级航天功勋奖章”。前不久,聂海胜被授予“八一勋章”。

【点评】

矢志报国、三巡太空。聂海胜是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也实现了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飞行任务“大满贯”。追梦路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

人在苦中练,刀在石上磨。从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以来,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主份备份,聂海胜始终心无旁骛、刻苦训练,铸就了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太空”的信念。两度飞天归来,聂海胜初心如一。他和其他年轻航天员一样参与共同的训练科目、挑战相同的训练难度,身穿160公斤左右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里一练就是6个多小时。正是凭借着高度的自律,聂海胜以优异成绩从选拔中脱颖而出,在57岁实现三入太空的壮举。聂海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感染和鼓舞着无数人。

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聂海胜的身份转变,不仅源于自身的不懈奋斗,更是时代托举个人梦想的真实写照。从实现“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重大跨越,到顺利实现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再到圆满完成与天和核心舱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任务,实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聂海胜见证了载人航天事业在浩瀚太空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仰望星空,脚踏实地,“飞天”梦想激励着更多航天人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聂海胜身上有很多“光环”,可他牢记在心的身份永远都只是“航天员”。“飞天初心”和“归零心态”是他常提起的两个关键词。“作为航天员,我们的初心使命就是飞天”“只有飞行和准备飞行两种状态”“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就义无反顾做好一切准备,随时接受挑选”……朴素的话语真挚动人,蕴藏着对国家和航天事业最纯真的热爱。

一心为飞天、一生为飞天,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聂海胜是中国航天事业无数奋斗者攀登者的代表。广大航天工作者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创造一个个让世人赞叹的新纪录。传承载人航天精神、传递载人航天事业接力棒,中国航天事业定能不断创造辉煌。

 


 

敢为善为 勇挑大梁(声音)

 

7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提出“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的要求,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级领导班子要以饱满精神状态开展工作,领导干部要敢为善为”。这是党中央赋予包括江苏在内的经济大省的重大政治责任,更是对我们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

受疫情冲击等影响,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更大。我们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劲头,同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付出最大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努力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多作贡献。

增强“勇挑大梁”的使命感。挑大梁,就要发挥关键作用、起到支柱作用。我们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强烈的答卷意识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自觉担负起稳经济、促发展的重大责任。要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奋勇争先,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奋力当好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压舱石”。

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我们要时刻以党和人民事业为重、以发展大局为重,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上。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瞪大眼睛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问题,把严细深实的作风贯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做到“致广大而尽精微”,以极端负责的精神让组织和群众“放得下心”。

强化“关键时刻见真章”的担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用“宽肩膀”“铁肩膀”勇挑重担,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挺起脊梁,在风险面前积极应对。尤其要增强高效统筹的能力水平,对“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必须一体认识、一体落实、一体评估,确保疫情不失控、经济不失速、安全不失守。

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坚持严管就是厚爱,把纪律挺在前面,同时真正为担当者担当、对负责者负责,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不断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干事创业,要有敢为善为的担当本领,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既要显绩、又重潜绩,既抓当前、又顾长远,始终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做事,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不久前在省委工作会议上说


 

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人民观点)

 

江苏省对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存在困难的人员及其家庭开展先行救助;甘肃省从落实助企纾困政策、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等8个方面推出政策措施,着力稳就业、防风险、保民生;河南省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优化完善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支持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创业……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区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以一系列务实之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为百姓的生活安康保驾护航。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要求“着力稳就业稳物价”,提出“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实际问题,悉心关怀人民安危冷暖,切实保障民生、兜住兜牢民生底线。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突出位置,实施政策、采取措施、开展行动都要把是否有利于民生福祉放在第一位”。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应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尽最大努力做好就业、社会保障、贫困群众帮扶等方面的工作,彰显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深厚情怀。从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政策支持,到为困难群体代缴基本养老、医疗保险费,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从允许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延期还本付息,到调整养老金发放标准,惠及1.3亿多退休人员……“兜”住最困难群体,“保”住最基本生活,“增”进最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一项项温暖人心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谋幸福、让群众享公平,让群众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首先是就业。面对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党中央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为2022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和35岁以下失业青年集中开展服务攻坚行动;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面向农民工扩大以工代赈,启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等政策实施力度……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深入实施减负稳岗扩就业,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54万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59%。下半年,稳就业各项任务依然繁重,我们要坚定信心、高度重视,用好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做好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努力保持就业大局稳定。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民生工作一头连着宏观大局,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也无易事。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确保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汇聚起时不我待谋发展、全力以赴惠民生的强大合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各级领导班子要以饱满精神状态开展民生保障工作,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拿出更多有温度、有实效的纾困举措,开展更多暖民心、惠民生的帮扶行动,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贯穿到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每一件实事中,不断推动经济企稳和民生保障取得更大的成效。人心齐,泰山移。前行中尽管有压力、有挑战,但依靠团结奋斗,每个人的日子一定会更有奔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今天,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更美的民生画卷徐徐铺展,亿万人民在共建共享的发展中拥有了更多获得感。展望未来,我们要始终锚定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聚焦于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国之大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最大程度激发斗志、最大范围凝聚力量,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必能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书写更加壮阔的时代答卷。

 


 

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深刻体现人民性(专题深思)

高桂林 柳正坤

 20220816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落实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全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着眼于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法律保障,围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完善发展,有效激发人民首创精神,在实践中展现出鲜明的人民性。

保障人民权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在法律制定和执行的各个环节都坚持人民至上,切实保障人民权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包括民法典、公司法、企业破产法、反垄断法、可再生能源法、期货和衍生品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市场经济活动中政府、市场主体和公民个人等各方权利、义务、责任予以明确规范,构筑起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防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实施、执行上。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对食品药品安全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加强市场监管,及时高效便捷化解经济领域矛盾纠纷,依法保障企业权益、劳动者权益、消费者权益、投资者权益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满足人民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提供系统完备、成熟定型的规则依据,以严密的法律之网有效引领、规范、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中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提升,逐步迈向共同富裕。当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通过法律制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激发人民创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完善产权保护、维护公平竞争,能够有效激发人民创造力。通过实施物权、债权、股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产权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确保产权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更好激发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受法律平等保护,依法打击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良性竞争、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促使经济活动更加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思想纵横)

20220816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过去5年工作,指出:“我们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党内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从治标入手,把治本寓于治标之中,让党员干部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在反腐败斗争中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为一体,形成了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深化了对管党治党规律、反腐败斗争规律的认识,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

  腐败是党内各种不良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环境、制度等方面因素,这决定了反腐败斗争仅靠一种措施难以取得根本成效,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能够深化标本兼治,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反腐败斗争上的系统性思维、战略性安排。“不敢”是前提,要发挥惩治和震慑作用;“不能”是关键,要发挥制度约束作用;“不想”是根本,要通过教育实现“不敢”“不能”的升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定位明确、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支撑。三者不是三个阶段的划分,也不是三个环节的割裂,而是有机的整体。我们党牢牢把握一体推进的原则,使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统筹“一盘棋”,打好总体战,实现预期值。

  反腐败是同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病原体作斗争,极其复杂、极其艰难,容不得丝毫退让妥协。只有依法严厉惩治,用好治标的利器,形成不敢腐的威慑力,才能推动反腐败斗争逐步向治本深入。我们党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以猛药去疴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以严格的执纪执法增强制度刚性,真正把反腐利剑举了起来、用了起来,形成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高压态势。

  治标是为了更好地治本,治本能为巩固治标成效提供保障。在严厉查处腐败的同时,我们党注重加强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完善管权治吏的体制机制,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固本培元、强基固本,构筑“不想腐”的思想堤坝。这就打出了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更加常态化、长效化地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在反腐败斗争中,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成为重要的工作方法。坚持以问题推动查补漏洞、以案件促进整改整治、以典型的人和事开展警示教育,把查办案件、加强教育、完善制度、促进治理贯通起来,既削减腐败存量又遏制腐败增量,寓治本于治标之中,进一步提升了标本兼治的效果。

  以标本兼治的思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贯穿于我们党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全过程,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反腐败斗争是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我们党要跳出历史周期率,始终赢得人民信任和拥护,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全面打赢这场攻坚战持久战,将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进一步提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各项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工作成效上相得益彰,我们党必能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上取得更大成效,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夏文斌 张世飞

20220816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遭遇的风险挑战风高浪急,有时甚至是惊涛骇浪,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其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发扬斗争精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敢于斗争的鲜明品格,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攻坚克难、闯关夺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是事物发展和实践创新的实现形式,体现着矛盾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矛盾运动的内在趋势和要求,主动作为,推动事业前进跃升。

  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诞生、在革命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指出:“如果斗争只是在机会绝对有利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恩格斯指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他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并运用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坚持斗争、不懈斗争,在斗争中前进。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党不屈不挠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殊死搏斗赶跑日本侵略者,英勇无畏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最终建立新中国,靠的就是浴血奋战、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抗美援朝打出国威军威,“一化三改”实现社会变革,艰苦奋斗改变积贫积弱,发愤图强搞出“两弹一星”,奠定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靠的就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伟大斗争;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靠的同样是勇立潮头、奋勇搏击的伟大斗争。

  新时代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讲党性、讲原则,就要讲斗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十个坚持”系统总结党百年奋斗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敢于斗争”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新时代,我们党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把握事物本质、增强斗争意识,以自觉的斗争实践打开新天地、夺取新胜利。

  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涵盖领域的广泛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攻坚克难的复杂性前所未有。我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党领导人民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离不开顽强斗争。面对接踵而至、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一仗接着一仗打。我们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坚定不移,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持之以恒,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寸步不让……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到驳斥一些西方政客对我国的攻击抹黑,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打虎”“拍蝇”“猎狐”到打好三大攻坚战,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到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无不彰显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精气神、善于斗争的真本领。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正是发扬斗争精神,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在顽强斗争中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把握斗争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毫不动摇,毫不退缩,直至取得胜利。

  坚定斗争意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支队伍,如果失去了斗争意志,是非常可怕的,离危亡也就不远了。坚定斗争意志不是好斗,而是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不能丧失斗志、态度暧昧、优柔寡断,而是骨头要硬、决不胆怯,敢于出击、敢战能胜。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党员干部必须丢掉幻想、勇于斗争,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仅不会少,而且会越来越复杂。夺取斗争的胜利,不能逞强好胜、鲁莽行事,而是要善于把握规律,注重策略方法,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要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重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面对不同的斗争对象、斗争环境、斗争形势选择不同的斗争方式,切实把握好时、度、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斗争中争取团结、谋求合作、争取共赢。

  (作者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信念坚定 对党忠诚(潮头观澜)

202208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深刻揭示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历史必然,也充分彰显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们深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越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只要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信念坚定、对党忠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就是要更加坚定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捍卫核心。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就是要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我们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就是要更加主动地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生逢伟大时代,肩负光荣使命,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国之大者”,胸怀“两个大局”,立足职能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细落实,以实际行动把人生理想融入复兴伟业、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加快落实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人民时评)

申少铁

20220816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作为能够确定被检测者是否感染病毒的科学方法,是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地防控措施存在差异,一些地方不承认外地的核酸检测结果,要求重新检测,不仅给跨地区出行的人们带来很大不便,还增加了核酸检测的工作量和支出。加快落实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有序出行和畅通经济社会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不久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通知,要求进一步推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切实便利群众出行。一些地区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河南省明确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北京健康宝”新增可导入外地核酸检测结果的入口;上海市“随申码”实现长三角地区核酸结果互认;广东省的“粤康码”可识别临近的湖南省核酸检测证明;辽宁省的“辽事通”、吉林省“吉祥码”则可以随时切换省内核酸检测数据库和全国数据库……这是顺应民心之举,也体现了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的进一步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是一个整体,要一体认识、一体落实、一体评估,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力争实现最好结果。”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是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关键小事”,它不仅能方便群众出行,也让各类生产和消费物资跨区流动更顺畅,有助于释放出更多的经济活力。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核酸检测结果的互认。

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技术上完全可行,关键是要站在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的高度,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一些地方害怕防疫出现闪失,对跨地区出行人员进行重复检测。然而,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规定,不同地区、不同渠道展示的核酸检测结果具有同等效力。群众通过国务院客户端、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各省份健康码、核酸检测机构网站或APP查询到的核酸检测结果及群众持有的纸质核酸检测结果,凡在当地防控政策有效时间内的(以出具报告时间为准),具有同等效力,各地在查验时都应当予以认可。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对其他地方的数据给予充分信任,在科学精准方面多下功夫,才能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

推动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并不意味着放松各地疫情防控责任,而是在全国互认的基础上加强监管。一方面,要加大对核酸检测机构的监管和巡查,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另一方面,要加强督导,确保各地严格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对不互认、造成不良影响的地方予以通报。对个人违规使用假冒、篡改等核酸检测结果的,要依法依规处理。

疫情防控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要抓细抓实各项工作,进一步优化包括核酸检测结果全国互认等在内的各项疫情防控举措。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定能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有的放矢)

罗贵权

20220816

 

粮食安全事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至关重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更多精彩范文请搜索:携笔同道。

千方百计保护好耕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早在2013年,我就讲过要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农田就是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实现农业稳产增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耕地就那么多,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迈上60%的新台阶,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近10年来,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可靠的种子基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事实证明,种粮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农民就会进一步多种粮、种好粮,粮食安全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

做好节粮减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可见,减少粮食损耗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要重视对播种机的正确操作,避免种子用量过大。在粮食收获环节精心操作,及时晾晒烘干,避免粮食变质。在储藏环节加强虫害防治。此外,餐饮企业加工、日常生活用餐都要避免浪费。

补上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能够降低粮食损耗。例如,冷藏保鲜能够防止粮食变质和防虫害。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两年多来,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要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地冷藏保鲜,建设通风贮藏库、机械冷库、气调贮藏库、预冷及配套设施设备等农产品冷藏保鲜设施,有效减少粮食损耗,更好保障粮食安全。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2111201人民日报文稿汇编(1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tongdao.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9693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