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笔同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www.xiebitongdao.com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子迈向生态文明新未来——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上的讲话黄秋斌(2017年8月26日)同志们:今天召开这次务虚会,主要。
携笔同道公文写作范文宝典:www.xiebitongdao.com
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子迈向生态文明新未来
——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上的讲话
黄秋斌
(2017年8月26日)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务虚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州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及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精神,激发集体智慧,凝聚大家共识,共话未来、共谋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晰发展路径和办法,共同谋划黔东南发展的新未来。
我们选择在雷山县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因为雷山县工业经济较弱,但生态资源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是一个生态资源大县、旅游资源大县。近年来,雷山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十二五”时期,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7%,走出了一条具有雷山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走好绿色发展新路子、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很切合雷山实际,也切合我州实际。
下面,我讲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坚持走好绿色发展新路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生态文明战略,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将指引我们更好实现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新路?
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从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转型。每一次转型都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环境的激烈矛盾和冲突,尤其是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史更为突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应对前所未有的资源环境约束和现实发展困境,建设生态文明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新的更高阶段和文明形态,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大趋势,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经之路。
从我国发展情况来看,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铸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矛盾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逼近极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已不可持续,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并呈现明显的结构型、压缩型、复合型特点,老的环境问题尚未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粗放型发展方式不但使我国能源、资源不堪重负,而且造成突出环境问题。种种情况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瓶颈制约是资源环境,最大“心头之患”也是资源环境。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是突破环境资源瓶颈制约、消除党和人民“心头之患”的根本要求,是调结构、转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全省战略定位来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中央把贵州列入全国三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鼓励贵州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国家级综合试验平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贵州的重视和信任,赋予了我们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既是中央的统一部署,也是我省的发展需要;既是时代发展顺推之果,也是矛盾问题倒逼之举。在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下,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贵州承担起了在绿色发展上先行先试的重任。同时,党中央将我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央支持贵州发展的良苦用心。如果说脱贫攻坚是我省补齐短板的重大战略,那么绿色发展就是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重大举措。
从我州发展实践看,黔东南生态良好,林业资源丰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全州的主导产业是“木头经济”,在全州财政收入中占有30%以上的份额,锦屏、黎平、榕江等林业重点县更是高达50%以上。大量的木材采伐曾带来黔东南一度的发展和繁荣,但也造成了森林生态资源的灾难性破坏,森林覆盖率曾一度降至26.7%,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届州委、州政府都在积极探索。2005年,我们把生态黔东南作为发展的重要支点,提出“生态立州”发展战略;2009年,中共贵州省委十届二次全会决定“探索建立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实验区”;2014年,我们提出黔东南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今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大生态”战略行动,对黔东南也是重大机遇。同时,我们先后制定出台《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规划2014-2020年》《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进黔东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州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7年)》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从“生态立州”到“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再到“大生态”,到今天我们研究的“绿色发展新路”,这些都是一脉相承的,每一步都体现着黔东南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决心。
我州通过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不仅有了大为改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8%,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达99%,全州三条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91%以上,而且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5.3%,增速位居全省前列。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物质支撑,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好了,经济发展才能有保障。
绿色是生产力,是发展的内容,是转型的方向,也是终极目标。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支撑和特点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坚持走绿色发展新路,是我州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应有之义;是贯彻主基调主战略和三大战略行动,做强“大生态”长板,实现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必然选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是增进民生福祉,加快脱贫攻坚、同步小康步伐的德政善治。
就黔东南而言,走绿色发展新路,就意味着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决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而是要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坚定不移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
二、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
宝贝,就是贵重少见的东西,具有一定的高端性、稀缺性、独特性。对于我们黔东南来讲,被各界广泛认可、显得最为珍贵、最为出彩的,就是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也是我们视为“宝贝”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说?从国内外的视觉角度和黔东南的历史维度来看: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最大优势。
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村落数量都是全国市州第一,民族建筑、服饰、歌舞、节庆等民族文化习俗在国内外独具魅力。以这些为标志的民族文化和风物特色,不仅在于数量上的“第一”,更在于蕴藏的文化积淀、民族精神和独特的原创性,在于活态文化的展现和传承。
我州森林覆盖率全省最高、生态环境指数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900多条大小河流大多水质良好,气候也宜居,还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众多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这些,在雾霾弥漫、水质恶化、气候突变和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环境的当下,俨然成为了人们最为珍稀、最为珍贵、最为珍视的资源。
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完美结合,放到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最为靓丽和璀璨的,是我州比较优势中最为珍贵的宝贵财富。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最大品牌。
侗族大歌早在1986年在巴黎演出,就被音乐界惊叹为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传遍世界。去年,贵州入选《纽约时报》全球最值得到访的52个旅游目的地,入选理由是苗家山寨和侗家山寨保留了不紧不慢的舒适节奏和最淳朴的真实感;法国知名电视纪录片栏目《相约未知地带——贵州篇》在法国电视二台开播,展示了榕江阳开苗寨淳朴自然的生活场景,吸引了超千万的欧洲观众;电影《侗族大歌》在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上获两项大奖。今年7月,黔东南被美国CNN评为“2017中国最美30个地方之一”;昨晚,我州在央视《魅力中国城》惊艳亮相。这些都将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同时,我州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全国生态补偿示范区、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州,成为了全国示范典型;特别是岜沙、占里等村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魅力中国城》等平台走向世界,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生态文明共识,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实践证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跳出黔东南来看黔东南,就越能发现黔东南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的最大自信。
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和侗寨,有众多保存完好的鼓楼和风雨桥,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在民间村寨的吊脚楼、戏楼、踩鼓堂、芦笙堂里随处可见,以歌传情、以歌劝和、歌舞健身等生活习俗世代相传,文化与生活相互交融,村规民约、乡风民俗等民族文化深深地融入社会生活和社会管理之中,涌现出了台江“五老调解”“贾理调解”、锦屏华寨“合约管理”等经验典型,彰显出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鸭”复合共生系统,这是古朴的生态智慧生存哲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发展理念,折射出黔东南生态文化魅力,早已成为黔东南世代人的文化自觉,彰显出了高度的生态自信。
——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是黔东南发展的最大潜力。
“十二五”期间,全州接待游客达2亿人次,综合收入累计达1709亿元。2016年我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6%,其中文化旅游占10%,形成了一批关联度高、有竞争优势的文化旅游产品和品牌,为拥抱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积累了强大能量。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活态的文化传承,已成为现代社会最具吸引力的宝贝。我州长期以来积累的生态资源、形成的绿色发展方式,是我们后发赶超的本钱,只要我们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历代人种下的“生命树”就可以变成“生态树”,“常青树”就可以变成“摇钱树”,生态优势就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会成为金山银山。
黔东南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谋求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有效益的发展,必须找准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两个宝贝”是省委给我们把脉开出的“药方”,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是黔东南最大的优势和长板,这“两个宝贝”既是我们实现后发赶超、推动新跨越的优势、本钱、底气和信心,也是我们实现弯道取直、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用好“两个宝贝”黔东南才能更美。
只有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发展中提升的理念,既通过强化保护,坚持文化为魂、生态为基,把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切实把“两个宝贝”保护好、传承好、挖掘好、利用好;又通过现代化开发和营销,把保护与开发融合起来,做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经济两篇文章,让“两个宝贝”走出去,推动发展与回归自然的愿景相融合,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用好“两个宝贝”黔东南才能更强。
只有做优大生态、大旅游长板,发挥“旅游+”的无穷潜力,以“旅游+农业”促进农旅一体化,以“旅游+工业”促进特色工业发展,以“旅游+城镇”促进产城景融合,以“旅游+服务业”促进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以“旅游+大数据”促进智慧旅游,以“旅游+扶贫”促进脱贫攻坚,大力发展旅游等环境友好型产业,拓展产业领域,衍生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以更强、更优的产业,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
——用好“两个宝贝”黔东南才能更富。
只有坚持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增进民生福祉为目标,以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大力推动文化惠民、绿色惠民,才能推动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如何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这“两个宝贝”,把这个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这是当前我州发展中的最大课题。我们要找准路径、载体、平台和方法,切实做足“两个宝贝”的大文章。
一要坚持保护为先。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生态保护工作,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按照“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实行最严格、最有约束力、最有激励性的保护制度,把“命根子”保住,才能赢得“钱袋子”。要抢抓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机遇,大力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工程,推动民族文化特色化、文化遗产数据化、文化产业创意化、文艺创作精品化、文化传承大众化、文化服务标准化、文化传播故事化、文化交流国际化;以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建设一批心灵回归、天人合一的“养心圣地”“生态乐土”“美好家园”,守住绿水青山,守住农耕文明,守住田园生活。
二要推动融合发展。文化和生态这“两个宝贝”能不能“发光发热”,能不能强州富民,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能不能促进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促进融合发展,关键是要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把业态做出来。我们要做好“旅游+”这篇大文章,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三要找准路径载体。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既是省委给黔东南的战略定位,更是我们用活“两个宝贝”、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优切入点和最佳路径。要围绕这个战略定位,把产品做优、把品牌做大、把服务做好、把业态做活,让黔东南真正成为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同时,我们还要借助独特的资源禀赋,以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做强绿色经济、发展生态产业、健康养老服务等为抓手,让“两个宝贝”大放异彩。路径已明,关键要搭建并用好载体平台。比如,组织参加好《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举办好传统村落峰会、民族文化旅游峰会等;高度重视品牌塑造和整体营销,集中力量谋划策划,在大的平台上展示,真正使黔东南能够声名远播。同时,要继续推进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和提升,以4A、5A级景区建设为抓手,切实提高黔东南旅游品质。
三、全面提升三次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发展经济,产业是基础,是支撑。纵观我州产业发展,纵向比有了长足进步,初步构建了现代产业体系。但横向比,产业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支撑能力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发展依旧是黔东南最大的短板。黔东南要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必须尽快补齐产业发展这块短板。在这方面,我有几点初步考虑,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一,以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提升一产。
我州是传统农业大州,农业稳则经济稳、全局稳。如何推进我州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结合我州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农耕方式,我认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最佳切入点就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
为什么要用有机农业来提升一产?
一是有机农业市场前景广阔。从全球市场来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18年中国有机农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有机食品市场从1990年开始发展,2010年销售额达到600亿美元,2014年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势头凶猛。目前,全球有机食品的销量仅占全部食品销量的5%,销售潜力相当可观。从国内市场来看,据统计,2015年我国有机食品销售额达到50亿美元,但有机食品销售仅占食品销售总额的0.02%;近两年,有机食品消费额年增长率保持在20%-30%之间,且市场需求量常年保持30%左右的缺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今后一个时期,有机食品需求将成几何增长,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只要我们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我相信,我州农业发展必然会有大作为。
二是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机农业生产、加工、保质、包装、运销等各个环节都按照一系列的规范准则进行,其产品安全、优质、富含营养,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发展有机农业,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需求,将极大地提高我州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是有利于环境保护。有机农业的本质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在生产中,强调有机投入和生物措施,将农业和人畜废弃物资源化后再利用,既创造价值、效益,又培肥地力、优化环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循环经济”模式,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有机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同时,有机农业生产成本比常规农业少40%,而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比普通食品要高20%—50%。因此,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提高农民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
从自然生态来看,我州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备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的天然基础。
从耕作方式来看,我州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稻鸭鱼”等许多传统耕作方式,依旧是我州广泛使用的农耕实践,具备打造“中国有机第一州”的工艺基础和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