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2024-10-10 14:03:52 59

文章导读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名言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这句话,嘱咐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可。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句名言出自唐代史学家吴兢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引用了这句话,嘱咐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可见我们对历史要心存敬意,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还要能够从历史中汲取养分。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以史为鉴呢?

明史实。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虽然我们看到的历史大都经过历史学家有意识的选择与编纂,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基本原则是必须坚守的。当然,历史本身还存在一个书写的问题。历史学家或者为了叙述方便,或者因为心中某种不可压抑的情感,或者有意突显某个情节,也常会借用文学的手法,比如倒叙一下,插叙一番,须知历史是不能“倒”的,也不能“插”的,但如此书写,会把一些事件写得波澜起伏、惊心动魄,历史因此有了“脉搏”,有了“趣味”,也会更加吸引人。这是不少人喜爱学习历史的一个动因。但是,如果仅限于兴趣的话,那学历史与看小说也没多大差别,还不算真正的研究历史,或者说,这只是历史爱好者。研究历史,首先就是要了解过去发生的事件,厘清这些事件的本末。从这个层面来讲,历史就是由一个个事件有序排列构成的。弄清每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弄清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前因后果,这就相当于给几千年的历史穿了一条线。有了这个提纲挈领的线索,历史因此才变得可以把握。

度人心。历史是由事件构成的,但事件的背后主导者还是人。中国传统的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实际上就是以人为中心,可谓抓住了关键。因为历史是人创造的,是人记录下来的,也是为了流传后世的,当然要以人为中心。从这个层面而言,历史就是由一个个人、一个个群体构成的序列。所以,学习历史,了解历史人物,不是说“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而是要揣度历史人物的心。人心,就是指人的情感、心地、良心、觉悟、境界等这些内化的深层的东西。时间在变,事件在变,人也在变,但不变的是人心;几千年前的人和事之所以能够仍然触动我们的内心,还是因为共通的人心。所以,我们研究历史,就是要去触摸古人之心。孔子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作风,孟子提倡的“舍生而取义”的精神,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勇气,韩愈勇往直前的斗志,岳飞的“尽忠报国”的品质,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直至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同时,我们也鞭挞那些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奸臣、恶人。这些都是源自人心,根植于人性。我们只有触摸到古人的喜怒哀乐,深入到古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人性的种种表现,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才能理解他们的言谈举止,不能动辄以善与恶、对与错论定古人,更应该了解古人的心灵轨迹。

晓大势。所谓大势,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历史规律。中国几千年以王朝的更迭为明显特征的历史,其间有盛世,也有乱世,有分裂,也有统一。到底是什么导致的这些分合治乱?这是值得我们反复思考的。所以,透过众多的人、众多的事,透视历史的大势,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任务,也是历史的重要功能。我们学习历史,需要时时穿透纸背,努力把握历史大势。只有把握了这个大势,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古人的内心,才能对一个王朝、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人,从哪里来,应该往何处走,应该怎么走,作出正确的判断。顺势而为则兴,逆势而作则亡。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也是现实需要的指导。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如果喜欢本篇内容,请赞赏鼓励哦!
尚未有人赏赞,赶紧来一个吧
查看更多>>
请选择打赏类型
¥0.01
¥1
¥365
¥188
¥99.99
¥66.6
¥52
¥6.66
¥6
赏赞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tongdao.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563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