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2023102505怎样把材料写出深度。
在机关单位写材料,领导常提的一条“硬要求”就是要写得有深度。尽管这个要求很不容易达到,但无论是把材料写出彩,还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笔杆子”,都必须为此而努力。
写出深度,首先要搞清楚怎样才是有深度。“深”是程度,也是状态,相对于“浅”而存在,是客观事实与主观感受的统一。在机关文稿写作中,积累的深厚、调研的深入、问题的深究、认识的深化是把材料写出深度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而思想的深邃、见解的深刻、感情的深沉则是材料深度的内核所在和集中体现。
写材料就是写工作,核心是写业务。从所写工作的共性来看,材料的深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找到根源。正所谓“振叶以寻根,观澜而溯源”(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事物的根源是发展的起点,也常常是思考的发端、问题的依归。在材料写作中,研究工作要知其来源,分析问题要找到根由,进而才能由源及流、由根及株,把所写内容演绎开来,形成“材料世界”的万千气象。
二是看到本质。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要把材料写好,必须练就“瞻山识璞、临川知珠”(东晋·葛洪《抱朴子·行品》)的政治慧眼,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眼前物象所局限、工作表象所迷惑、人为假象所蒙蔽。看到本质、把握本质,写材料的时候才能化繁为简、执简驭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才能一针见血、一语中的,直击所写事项特别是所写问题的靶心,写出“十环语言”。
三是揭示规律。所谓“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可以揭示、驾驭。这里所说的揭示规律,指的是在材料中揭示所写工作、所写事项的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这种揭示,可以直陈规律性认识,也可以通过按规律办事来加以展示,后者属于不言自明。
上面这三种深度,从根本上说都是研究的深度、思考的深度。所以,写材料的时候,主要精力不应放在咬文嚼字、谋篇布局上,而应放在研究工作、思考问题上。尽管形式上的东西也很重要,但再完美的形式也出不了深度,充其量只能给人以故作高深之感。
那么,怎样才能把材料写出深度呢?
——学得深才能写得深。立身百行,以学为先。作为一名机关干部,需要学的东西很多,基本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为广大干部开出这样一张课程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管理、生态、国际等各方面基础性知识,学习同做好本职工作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完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然而,要把材料写深写好,仅凭较宽的知识面是不够的,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唐·韩愈《师说》),还得在“博”的基础上求专求精求深。求专,就是聚焦所从事的工作,适应专业化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学理论、学政策、学知识、学技能,在学以致用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使自己成为学有所长、干有所成的“专门家”。在某一领域学得越深,把相关知识吃得越透,越有利于把材料写出深度。
——挖得深才能写得深。事物的根源、本质、规律,往往都不是肉眼可见、触目可及的,需要像打井一样往深处挖,挖到思维的原点上、智慧的泉眼上、知识的根脉上。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我们要善于从中挖情况、挖经验、挖智慧,挖掘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挖井也好,挖矿也好,既要挖对方向,又要挖到足够的深度,甚至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钻探,这样才能让思想的活泉喷涌而出、知识的宝藏精华毕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材料的深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通过调查研究挖出来的,运用思维工具挖出来的,顺应工作规律挖出来的。
——行之笃才能写得深。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日读书示子聿》)同样写一件事情、一项工作,“躬行”之后有了经验、有了体会、有了感悟再去写,远远要比纸上谈兵写得深刻、写得生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就是说,实践是认知的开始,而认知又是对实践的升华。只有经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循环往复,认知才会不断加深。
古人还说过:“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宋·张栻《论语解·序》)知愈进、行愈达,越有利于把材料写深写好,因为写材料就是对“知”和“行”进行记录、总结、提炼和升华。真正有深度的材料,必定是知行统一的结果,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思之深才能写得深。学而不思则罔,写而不思则废,没有思考的写作就是在堆砌文字,不仅浪费时间、浪费笔墨、浪费精力,产出的还是毫无价值的废品。不仅读书学习需要思考,工作中的调查研究、谋划部署、总结提高,哪一步都离不开思考。从根本上说,材料的深度就是思想的深度,取决于思考的深度。
上面所讲的内容偏重于讲道理,道无术不行。下面,我再简要介绍一些可以有效提升材料开掘深度、写作深度的具体方法。
第一,以聚神求深入。专注一事,注意力高度集中,无疑有助于提升思想开掘力。所以,提高写材料的深入度,首先要提升专注度,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只要材料没有写完、没有写好,心心念念都是这件事,满脑子装的都是材料,不是在写,就是在思考怎样写,食不甘,寝不安。没有这样一股子精气神,不可能写出有思想、有见地的好材料。
第二,以聚焦求深入。写材料尤忌面面俱到,小切口、深突破是把材料写出深度的管用之招。要聚焦主题,“一而贯摄”(清·刘熙载《艺概》)“乘一总万”(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总术》),一竿子插到底,一口气写到底。要聚焦问题,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一步一步深入下去。
有句话说得好:与其松松垮垮地按上一堆图钉,不如牢牢地钉上几枚钉子。写文章也好,做事情也好,都需要有钉钉子精神,既要集中笔力,又要持续用劲,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写材料,笔力要用到关键处,或突出重点,或凸显亮点,或突破难点。笔力越集中,写出来的东西越有深度。
第三,以层进求深入。“作文如攻玉然,今日攻去石一层,而玉微见;明日又攻去石一层,而玉更见;再攻不已,石尽而玉全出矣。”(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三》)比“攻玉”更生活化的比喻是“剥笋”,从外到内、层层深入,直至见到所写事项的“笋心”。写材料的时候,也可以从内到外反向而行,就像一颗石子落入水中,从一个核心观点向外发散,一圈一圈荡漾开来。
有人把工作思考分解为九个步骤,谓之“九步思考”,也就是是“往前想三步、发散想三步、往后想三步”。这里面的“三”是虚数概数,也就是“若干”的意思。往前想,重在追根究底;发散想,重在打开思路;往后想,重在把握趋势。思维发散才有广度,往前想与往后想之间存在的时空距离就是深度。
第四,以具体求深入。一具体就深入,这是“材料界”常说的一句行话,指的是写文章的时候,不空发议论、空讲道理,不浮于表面、止于观点,而是通过对情况作具体研究、对问题作具体分析、对人物作具体描写,用具体的事实、事例、数据来说话,进而得出令人信服的深刻认识。
具体化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说理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认真调查研究,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具体与笼统、空洞、肤浅是对立的。具体是深入的前提,深入是具体的体现,不联系实际、不看到问题、不触及本质就谈不上深入。工作深入的标志,不仅在于具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更在于能够及时发现、有效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所谓的工作深入就没有到位,是“身入”而不是“深入”,充其量是“深”而不“入”。写作也是一样,只有深入实践、盯住问题、洞悉毫末,才能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对其发展变化形成规律性认识。
第五,以聚力求深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我理解,脚力指的主要是调研力;眼力指的主要是发现力;脑力指的主要是思辨力;笔力指的是文字综合力,核心是文字表现力、思想传播力。这“四力”不是新闻写作的专属,而是对所有写作包括材料写作普遍适用。我们在写材料的时候,如果能够把“四力”深度融合,使其同向发力、同时发力,一定能极大地增强思想开掘力。
第六,以聚智求深入。众人拾柴火焰高,集思广益办法多。写材料特别是写大材料,往往需要团队作战、合力攻坚。写作团队的成员一起来讨论,大家互通有无、相互启发,形成观点碰撞、思想交锋,肯定比一个人拍脑袋、绞脑汁考虑更周全、思考更深入,这样写出来的材料,一定会更有深度、质量更高。
需要查阅全文请下载文档(手机端的下载范文链接在顶部,电脑端的下载范文链接在右边,操作方式:强烈建议在电脑端或微信端打开我们网站:如果电脑端,请直接百度搜索我们携笔同道网站,然后点击右上角微信登录。如果微信聊天端打开我们网站后请点击首页右下角“使用完整服务”。如果手机端,打开我们网站后,请先绑定手机号码,如果支付费用请在电脑端或微信端)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本文标题:2023102505怎样把材料写出深度
链接地址:https://www.xiebitongdao.com//index/article/detail/detail_id/101801.html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